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9篇
  免费   805篇
  国内免费   983篇
林业   859篇
农学   832篇
基础科学   678篇
  2731篇
综合类   5187篇
农作物   390篇
水产渔业   450篇
畜牧兽医   637篇
园艺   274篇
植物保护   679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421篇
  2020年   431篇
  2019年   467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486篇
  2016年   592篇
  2015年   495篇
  2014年   584篇
  2013年   777篇
  2012年   896篇
  2011年   903篇
  2010年   762篇
  2009年   714篇
  2008年   535篇
  2007年   644篇
  2006年   536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365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研究室内观赏植物绿萝(Epipremnum aureum)对香烟烟雾的净化能力及其生长生理响应,从而为香烟烟雾污染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模拟人的吸烟方式,在长、宽、高均为60 cm,密闭或间隔通风的玻璃装置中注入2支香烟,放置绿萝。监测72 h内CO和PM2.5浓度变化,观察植物的表型变化,测定植物叶片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绿萝可有效吸收或吸附香烟烟雾产生的CO和PM2.5,净化空气;香烟烟雾处理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叶片出现水渍状斑块,随时间延长,整叶发黄;植物叶片活性氧(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水平显著增加,造成膜脂过氧化加剧,其产物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植物启动抗氧化酶系统及时清除活性氧;随胁迫时间延长,抗性减弱。通风可有效加速空气流动,减轻香烟烟雾对植物的伤害。因此,建议在吸烟区摆放绿萝并时常通风,可有效降低香烟烟雾污染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2.
朱海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2):123-129
基于长江源区1956-2012年水文气象资料,采用集中期和集中度、突变检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源区沱沱河站和直门达站年径流变化的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并从相关性和径流系数变化方面探讨了径流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源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呈弱增加趋势,集中期均呈弱延后趋势。沱沱河站、直门达站1956~2012年年径流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沱沱河站年径流在1997年发生突变,直门达站在1961和1967年发生突变。沱沱河站年径流存在20-28年、12年的显著周期。直门达站年径流存在8年、24-28年的显著周期。长江源径流与降水、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水面蒸发呈显著负相关。降水是三江源径流的主要来源,沱沱河径流组成中冰川消融量占比站较直门达站大。  相似文献   
43.
基于文献计量的巢湖农业面源污染概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巢湖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以CNKI、维普、SCOPUS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巢湖农业面源污染主题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治理方向的发文量最多,其中大多数是从源头控制、中间拦截、末尾治理定性叙述的,模型和现状的关注度也比较高,主要参考国外通用模型进行验证及负荷估算等。安徽农业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机构为巢湖该领域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马友华团队等是该领域的核心团队,主要发文期刊有《中国农学通报》、《安徽农学通报》、《水土保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等。由此发现,巢湖流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治理方向,其中定性叙述治理措施文献偏多,定量研究治理效果和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模型的创新性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44.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2014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下降,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2)2003—2014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略微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其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差异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4)马尔科夫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在不同类型间的相互流动较为微弱,但从长期来看,存在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45.
滁河为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流经安徽滁州及南京江北地区。滁河既是苏皖两省的交界,又是滁州、南京六合区和浦口区的母亲河。但与此同时,滁河也承担了流域内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废水的受纳水体功能。滁河的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滁河流域人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因此,本研究对滁河进行了水环境质量监测,分析了造成滁河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并调查了产生过量污染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水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6.
陈李林  周浩  赵杰 《茶叶科学》2020,40(6):817-829
基于中国820个气象站点数据、灰茶尺蠖已知地理分布资料和生物学数据,结合CLIMEX模型与ArcGIS软件模拟预测灰茶尺蠖在中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分布范围,评估灰茶尺蠖的潜在分布范围及气候变暖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在中国目前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3°51′N~40°6′N,适生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4.27%。中国大部分省份的气候条件均适合灰茶尺蠖种群生长。随着气候的变化,灰茶尺蠖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总体增幅不大,但其组成变化较大。至2050年,预测灰茶尺蠖高度适生区面积占比达最大(22.23%)。相比各种能源之间的平衡情景(A1B),较高能源需求情景(A2)下灰茶尺蠖在陕甘宁地区向内陆扩张更快。灰茶尺蠖在中国适生区分布广泛,应加强灰茶尺蠖预测预报,趁早采取防控措施,以保障茶叶优质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7.
覆盖作物多样性对猕猴桃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猕猴桃园为研究对象,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不同种类覆盖作物处理(2、4、8种和清耕对照)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覆盖作物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功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清耕对照。覆盖作物及清耕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pH、微生物量碳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与碳代谢图谱分析表明,猕猴桃园增加覆盖作物种类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且对D-甘露醇、L-精氨酸、L-天门冬酰胺、L-苯丙氨酸、γ-羟丁酸、α-丁酮酸、4-羟基苯甲酸、吐温40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清耕对照。此外,4种覆盖作物处理对猕猴桃园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优于2种和8种。研究表明,猕猴桃园增加覆盖作物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环境因子,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48.
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源供给紧张、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污染与功能退化等问题。乡村污染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污染物类型梳理与污染演变过程刻画,探讨了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污染属性来看,乡村地域系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污染物从单项无机物逐渐演变为无机有机复合物,致使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从单一污染逐渐演变为复合污染和立体污染;在空间上,从城市近郊村、远郊村到一般农区的污染源与污染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乡村内部资源利用、生活和生产活动、污染治理体系,外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变化、信息化等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污染。未来应选择典型样带-样区-样点,研究不同乡村地域系统污染现状格局、驱动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模拟评价,推动乡村污染治理与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49.
稻田湿地生态系统的N2O还原消耗潜力对缓解大气温室气体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而滨海自然湿地围垦改造成稻田后耕层土壤的N2O还原速率及其微生物机制却鲜有报道。选取崇明岛光滩湿地为对照(WK0),比较研究不同围垦年限(19、27、51、86 a)的围垦区稻田耕作层土壤N2O还原速率演替规律及其微生物数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TOC)随围垦年限增长而显著增加,而土壤pH值、SO42-浓度和EC值则均随围垦年限增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N2O还原速率随围垦年限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围垦86 a稻田土壤达到25.5 μg N2O·g-1·d-1,与光滩湿地相比增加了58.4%。定量PCR结果发现,功能基因nosZ Ⅰ和nosZ Ⅱ拷贝数也随着围垦年限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围垦86 a的稻田土壤功能基因分别为1.72×108 copies·g-1和4.36×108 copies· g-1,比光滩湿地稻田高出一个数量级。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N2O还原速率与功能基因nosZ Ⅰ拷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功能基因nosZ Ⅱ拷贝数随围垦年限的增加率远高于功能基因nosZ Ⅰ;N2O还原速率、功能基因nosZ Ⅰ、nosZ Ⅱ拷贝数与3个土壤理化指标(pH、EC、SO42-)均呈负相关。因此,围垦造田促进了滨海湿地土壤N2O还原过程,而功能基因nosZ Ⅰ数量的大幅增加是N2O还原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
为提高棕地再开发决策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以“建设用地准入机制”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为指导思想和标准依据,结合环境、经济、社会和地块特征等因素,构建棕地再开发决策指标体系及决策模型,运用模糊综合法对目标地块拟开发方向进行决策模拟。以广东省F市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为基础,结合“三旧改造”规划方案,测算土壤污染程度,采用ArcGIS进行可视化安全评估,对目标地块再开发方向进行决策模拟,并以变动权重组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37%的棕地再开发方向需要修正,在各影响因子中,环境因素权重最大,地块特征其次,社会和经济因素最小。研究表明,模拟决策模型确定的土地分级分类风险管控措施对棕地再开发决策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